网站首页 > 工作交流 > 各地社务

内蒙古赤峰市社:完善组织体系 创新农牧业服务方式

阅读次数: 信息来源:中华合作时报 发布时间:2025-07-28 08:50
[字体:  ]

建立生产、供销、信用“三位一体”的新型农村合作体系,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、亲自部署、亲自推动的一项基础性、综合性农村改革,是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发展、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、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创新举措。为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,提升农牧业服务水平,带动农牧民节支增收,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,助力实现乡村振兴,2022年6月以来,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委、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赤峰市供销合作社牵头,率先在全自治区以整市规模推动生产、供销、信用于一体的农村改革,创新构建乡级生产、供销、信用于一体的组织体系(乡级为农服务公司)。

主要举措

坚持顶层推动、上下贯通,确保组织建设各项工作高效推进、深入落实。

一是加强组织领导。将乡级为农服务公司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程,成立以市长为组长、19个市直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市乡级“生产、供销、信用”改革领导小组,统筹推动全市乡级为农服务公司建设。领导小组办公室(赤峰市社)制定实施相关的标准、制度、规则、办法,各旗县区、苏木乡镇建立相应综合协调机制,构建了市县乡三级组织领导体系,为乡级为农服务公司建设发展提供组织保障。

二是强化政策引导。2022年6月以来,赤峰市先后制定印发文件,明确2026年乡级为农服务公司基本覆盖全市苏木乡镇;加大对乡级为农服务公司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,明确将奖补资金由50万元调整到100万元,形成了推动乡级为农服务公司建设的政策资金导向。目前,市、旗县区两级累计安排专项资金4000余万元支持乡级为农服务公司建设发展。

三是整合服务供给。通过“整合需求、以量换价”,市社先后与中国石油等系统外企业签订合作协议,从金融保险、农资、法律服务、人才技术、农村物流等方面支持乡级为农服务公司建设,提升发展水平。

四是借力京蒙协作。基于《京蒙统一战线协作框架协议(2022—2026年)》,北京市继续对口帮扶赤峰市,接续选派干部到赤峰市挂职。2024年底,北京市供销合作社援蒙挂职干部张守海出任赤峰市委常委、副市长,积极协调推动京蒙劳务协作项目,推动赤峰市供销合作社与北京市供销合作社持续深化合作,在产业合作、农畜产品销售等方面取得新进展。通过“现场展销+线上直播”双轮驱动,助力“赤诚风味”走进首都,2025年以来,共举办“赤峰农特产品进京展销会”等专题活动10余场,现场销售额超150万元,订单额近300万元;推动首农集团、大北农集团等15家北京涉农龙头企业,构建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订单产业发展模式,全市订单种植面积累计突破1万亩,预计亩均年增收600余元,有效拓宽了赤峰农畜产品销售渠道,提升了产品知名度与附加值。2025年3月1日,京东集团在赤峰启动“百县十万家政就业项目”,打造区域性就业新模式,建成全国首个京东家政培训就业基地。随着京东家政等一批引领性项目的落地,京蒙劳务协作正实现提质增效、提档升级。该培训基地采用“理论+实训+认证”培养模式,预计每年培训至少1万人。首期80名学员将定向输送至京津冀地区,实现稳定就业。

坚持按图施工、内外用力,推动组织运营管理标准化、规范化、专业化。

一是完善标准体系。设定乡级为农服务公司架构和管理制度、合作功能、服务能力、带动效益4个方面38项标准要求,配套制定建设验收办法等多项制度,构建了可操作、可量化的标准体系,确保乡级为农服务公司建设“按图施工”。

二是规范股权构成。按照“公司化+公有制为主体”原则,在乡级为农服务公司股权构成上设置“两条底线”(旗县区供销合作社、苏木乡镇党委和政府、嘎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至少占股67%,且旗县区供销合作社或苏木乡镇党委和政府至少占股34%)和“一项基本要求”(各嘎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全部入股),建立了“联村带村、联农带农”的利益联结机制,形成“全公股”和“公有制控股”两种股权构成模式。

三是加强队伍建设。赤峰市社遴选10名专职人员成立“生产、供销、信用”为农服务体系发展指导中心,先后4轮深入12个旗县区、132个苏木乡镇,针对乡级为农服务建设开展指导服务。截至目前,组织专题培训及业务培训14次,印发相关问题解答5期,解决4个方面232个问题。

取得成效

经过两年多的推动,全市12个旗县区均已实现全域建设。截至目前,全市累计建成乡级为农服务公司132个(全市苏木乡镇全覆盖)、实现有效运营76个,服务联结村股份经济合作社1987个、农牧户68万户,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380个,为农牧民增收节支1.5亿元,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000余万元,在全自治区率先形成初具规模、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生产、供销、信用改革样本。

一是以生产合作打通农牧业社会化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各乡级“三位一体”公司先后整合农机具5000余台(套),组建“农民机耕队”300余支,采取企业化运营、规范化管理、标准化服务的运作方式,通过“集约集聚”的全托管或半托管模式,在耕、种、防、收四个环节为农户提供“保姆式”服务,提升农业机械化效率和亩均产量。截至目前,全市乡级为农服务公司累计托管土地200余万亩,亩均增收节支近100元。

二是以供销合作实现“小生产”与“大市场”的有效衔接。各乡级为农服务公司及时摸清农牧民需求和市场供需底数,通过“统”的机制,形成“量”的规模,换取“价”的优势,带动农资、日用品下行和农畜产品上行,形成同质优价、同价优质的流通环境,实现“小生产”与“大市场”的良性互动。截至目前,全市乡级为农服务公司累计为农牧民集采集供各类优质化肥10万余吨,农膜、滴灌带56万捆,亩均节支近50元;集采供应农用柴油50余万升、饲草料5万余吨、日用消费品2000余万元,对接销售农产品3000余万元,综合户均增收节支200余元。

三是以信用合作破解农牧民“借款难、借款贵”的问题。各乡级为农服务公司在“社员制、封闭性,不对外吸储放贷、不支付固定回报”的前提下,以乡级为农服务公司的股东(嘎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、乡级基层社)为载体,稳妥开展信用合作资金互助业务,并将资金互助业务与生产、供销合作业务“链”起来,让互助资金在服务链、供应链上走,有效解决了农牧民资金需求、资金互助业务风险可控,实现了与生产、供销合作业务良性循环。截至目前,全市已发展信用合作资金互助社员1万余人,吸纳社员入股股金5585余万元,发放互助金4150余万元。

赤峰市的农村改革模式,将生产合作、供销合作、信用合作有机融合,有效整合涉农资源,特别是通过与北京市社的密切合作,有效融合了京蒙协作等外部优势资源,进一步拓宽了发展路径,为发展乡级为农服务公司注入了“北京智慧”与“北京资源”,为跨区域合作、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借鉴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